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检验与深化2025年大学生思政实践活动阶段性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10月11日下午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办“2025年思政专项实践中期汇报会”。本次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何小红、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文麟、学院副院长李玲、外语系主任甘振翎、学工(部)处长朱剑雄、教务处副处长罗翔以及相关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各实践团队指导教师、13支实践团队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的成长足迹与思想升华。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这一主题专业实践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学院党委大思政建设体系的重要举措,在郭伟院长的统一部署下,相关学科的骨干老师在思想认知上高度统一,同时联动了学院教务处等行政职能部门和外语系等相关教学系部,多方协同,以“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闽籍科技精英故事”为主题,严密筹划、精心组织,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大思政”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也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何小红多次过问并作具体指示,学院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邵艳群教授亲自参与,立足主题设计、项目推进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实践团队的相关工作进行专门指导。活动以全域性、长效性、协同性为核心突破,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在覆盖范围、时间跨度和参与主体上展现出显著创新性,推动实践教育从“单一体验”向“体系化赋能”转型。
半年来,13支学生实践团队,覆盖文、理、工、艺8个系,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在马院和各系的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下,深入纪念场馆、名人故居、中小学与社区,把科学家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生动诠释了“大思政课”中“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作为阶段性成果本次中期汇报会旨在总结阶段成果、交流实践心得、凝聚育人合力。来自各系实践团队代表依次登台,通过PPT展示、视频短片、情景再现等形式,生动呈现了他们在一线的真实经历与思想蜕变。从微电影创作、原创歌曲编写,到科普课程开发、访谈实录整理,项目成果形式多样、贴近实际,既有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度探索,也有多元融合的表达,更有成效的转化。
汇报结束后,学院李玲副院长高度评价本次活动,勉励同学们在调查研究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逻辑,在服务社会中锤炼理想信念,鼓励青年教师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围绕教学改革凝练一系列科研成果。同时强调要多深入多挖掘身边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案例,如张孤梅院士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卢嘉锡院士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魏可镁院士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他们的故事是福州大学三种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是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育人基因的源头活水。
院党委林文麟副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期汇报不是终点,而是深化实践的关键节点。”他要求各团队根据专家意见完善调研方法,用实践反哺教学,提升思政课“抬头率”,在提升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接下去进一步做好组织优秀学生参与“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的相关工作。
最后,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何小红作大会总结发言,对项目中期检查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在项目后续建设中做好整体设计统筹,真正体现思政课程的价值牵引力与课程思政的实践承载力的深度融合。二是深度融合福州大学“三种精神”,让福大科研人故事成为可触摸、可量化、可传播的育人力量。三是不断创新思政实践课程方法论、革新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成果转化与教改论文产出。
针对与会领导提出的宝贵意见,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伟院长明确表态,在项目后续建设中做好整体设计统筹,逐项制定整改方案,融合福州大学“守正创新、严谨求实、担当奉献”三种精神多讲、讲好身边科研人故事,推动教学成果转化与教改论文产出。
此次中期汇报会不仅是一次成果检阅,更是一场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它展现了至诚学子“把论文写在八闽大地上”的自觉追求,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在实践育人维度的持续深化。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引导更多青年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