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实践教学

青年观察 | 文化软实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不一样的“当盛红”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千万工程”蓝图指引下,2024年7月,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源守脉、稽古振今”实践队在马院院长郭伟副教授指导下、叶钦老师带领下前往走访、调研平潭综合实验区当盛村,共建实践基地,发扬青春智“汇”,助推乡村振兴。

 

当盛村位于平潭综合试验区苏平片区,因为不靠海边,发展资源匮乏,曾经十分贫穷落后。2017年当盛村被纳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名单。几年来,相继荣获“实验区党建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

 

当盛村是如何实现从美丽生态到美好经济再到生活富裕的转变?面对发展短板,当盛村人又是如何迎难而上,实现产业振兴的?带着这些问题,实践队员们与当盛村党总支书记高明、驻村博士孙继超、村委副主任高金玉和党总支副书记兼第一党支部书记刘李玉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党建引领+人才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当盛村党总支书记高明,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当盛村振兴的“领头雁”。

 

 

座谈会上,高书记首先向同学们分享了他的个人经历和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感受。秉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可贵品质,高书记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 

党建引领铺开当盛村生态宜居的发展画卷,人才驱动破解当盛村的发展瓶颈,福建省2023年度博士选调生孙继超就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份,他作为驻村干部来到当盛村,对于这样的选择,实践队员们感到十分好奇。孙博士也分享了自己的走出农村又回归基层的心路历程。

当盛村的蜕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为了进一步解码乡村振兴的当盛经验、打造当盛产业品牌,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当盛村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为当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文化软实力+新质生产力

当盛村文脉久远,村路边立着的“中国革命老区项目”的石牌,仿佛静静讲述当年游击队员的革命故事。在区文物保护单位凤山寺前,叶钦老师从“追忆历史、红色赋能、融合发展”三个层面现场讲授了一场古厝前的微党课,帮助实践队员进一步认识“党建”+“文旅”乡村发展新模式,看懂善用红色资源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这一盘“活棋”。

通过深耕红色文化,打造融合“种植基地+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品牌“当盛红”,当盛村正描绘着一幅发展跨越的新图景。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以数字化创新为核心,连接农业现代化与前沿技术,实现对乡村发展的深度整合,解决果蔬产品线上宣传、销售渠道等具体问题?

 

实践队员们实地调研观察,纷纷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亲身实践、建言献策,为共同探索当盛“未来乡村”建设思路、打造不一样的“当盛红”汇聚青春力量。

实践队员感想

2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袁汪鹏

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和可能性,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找准方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再贫困的乡村也能迎来美好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应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2级金融科技 吴泽杰

这段旅程让我明白,基层工作虽细微琐碎,却承载着推动社会前行的重大使命。每一次努力,都是向更加繁荣的乡村迈进坚实的步伐,就如高书记说的“不要担心自己做的好事没有人看到,做多了结果就自然展现出来了”。

22级英语 邓幼楠

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盛村的发展模式和村民的奋斗精神。我将这些体会融入到微课中,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思考。这次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坚定了我为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贡献力量的决心。

23级产品设计 卢祥锋

通过实际走访,感受到当盛村作为平潭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其发展不仅体现在环境的改善上,更在于产业的培育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当盛村逐步实现从传统农村向现代化、生态化乡村的转变,打造了特色品牌“当盛红”。

23级汉语言文学 吴奕珊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深知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乡村振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誓将立足专业所学,为乡村振兴提出青年思路,为乡村振兴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青年力量。将知识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我们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祖国的广袤农村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