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行走的“大思政课”,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在福建省教育工委的统一部署下,2024年7月,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伟大变革为”主线,以“文明传承”为主题,开展赴平潭“探源守脉、稽古振今”暑期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马院院长、教工党支部书记郭伟副教授高度重视、亲自指导、严密组织,由叶钦老师担任领队,来自不同专业、年级的14名队员参与其中。实践团队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特色和学生心理思想特点出发,突破校园、学科、讲台之间的壁垒,打破“硬融入”“表面化”,在场景式、沉浸式、体验式的互动中,打造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至诚经验”。


整合“大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实践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必须“盘活”资源。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20次到平潭调研,有很深的“平潭情结”,他特别强调:“平潭面临的机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

平潭到底有哪些资源优势?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叶钦老师和实践队员们带着问题实地走访,在南岛语族国际考古基地探寻海洋文明的源起,聆听藤牌操基地传承人世代守护文脉的故事,学习退役军人高明书记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当盛人干事创业的精神,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平潭国际旅游岛“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卓识。同时,将这些案例转化为育人的鲜活教材,让思政课富有“福建味道”,反哺理论教学。

拓展“大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同样,思政课的上课地点也不仅仅是在教室,还可以在田间地头、车间工厂、纪念展馆。

此次实践活动中,叶钦老师充分利用龟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当盛村红色遗迹凤山寺开展2次现场教学,让书本上的理论活起来,共建实践教学基地3个,通过校地合作,让队员真听、真看、真感、真讲,在情景浸润、反思体悟中深化至诚学子对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四个自信”,抵御、驳斥舆论场中的不实言论,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依靠“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自有教师为主体,广泛吸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准精湛的行业精英,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团队。

在此次实践中,平潭南岛语族国际考古研究基地的讲解员、志愿者,藤牌操传承基地的历代传承人,当盛村的党政领导、驻村博士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往届实践队员等优秀人才都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成为队员们为人、为学、为事、的示范。这一创新,大胆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向结构,搭建师生双向自由沟通的平台,让实践教育实现双向奔赴,更具生命力。

构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思政实践课既要着眼现在,又要面向未来;既要顺应时代潮流,又要专注学生发展。

此次实践活动结合实践队员跨学科融合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深入挖掘当地各种隐形资源蕴含的“大思政课”元素,根据学科特色实现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的相互交融。实践中,网络新媒体专业的队员们用影像传递情感、用新媒体圈粉新青年,形成实践队宣传视频1个、大学生讲思政课微课视频3个;产品设计、汉语言文学、英语专业的队员们设计文创纪念品、宣传非遗,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计算机、金融科技专业的队员们运用科技化、信息化大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直播带货助农,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这一系列体验,既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凸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挺膺担当,又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力促思政课内涵式建设。